从2010年10月台北首演,这出看起来不那么“国话风格”的京味大戏《四世同堂》,已在70多座城市演出超过400场,7月3日至5日兴泊证券,3个半小时的平民史诗一连三晚登台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,相隔13年,热血家国情再燃香江。
老舍先生说“休息15分钟”
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、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,一边是山东舰航母编队踏浪而来,特区政府送上“水门礼”,香港市民直呼“国安家好”;一边则是“文艺航母”集结强大阵容“文化出海”,当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出“胜利与和平一定属于我们中国人民”,全场响起如雷掌声。
这部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长篇小说的经典话剧《四世同堂》,此番是赴港参加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、紫荆文化集团主办的“中华文化节2025”和“国风国韵飘香江”演出季。继2012年之后,13年后再访港,变了的是演员阵容,不变的则是北平风物的底色与民族觉醒的血脉。
繁体和英文字幕相配合,让剧中的朴实日常与市井闲谈直达观众席,几乎每一个共情的笑点或是泪点,香港观众都没有错过。特别是段奕宏饰演的“说书人”在中场休息时说的那句,“大家是不是已经腰酸背疼了兴泊证券,老舍先生说休息15分钟”,并做了个活动筋骨的动作,让正襟危坐了两个小时的观众瞬间释放。
香港观众沉浸式体验小羊圈胡同
首演前,近600位来自香港的大专、中学及小学师生受邀来到剧场,参加“中华文化节”《四世同堂》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活动。伴随着导演田沁鑫的导赏,同学们对走进这部鸿篇巨制有了文学与欣赏的准备。随后,师生们不仅观看了《四世同堂》的精彩演出片段,执行导演孙小茗还带领演员与观众进行了有趣互动。演员张硕、高昂、陈雨婷、马昂、王大卫、韩明昊为大家介绍了祁家、冠家、钱家,“吃了吗您嘞”以及北京人如何敲门等京味儿语言风俗引起观众极大兴趣。舞台监督陈龙、技术管理赵亮更是打开舞美装置,让幸运观众走上舞台,沉浸式感受小羊圈胡同。
其中7月3日晚,来自政商学民各界代表、大中学生、基层家庭、社区居民等1500多名观众,参与了社区同乐公益专场,很多观众都表示,“这是自己的第一部老舍”。洋洋百万言浓缩于《惶惑》《偷生》《饥荒》三幕,畸形世态与颠沛沉浮下的人性之恶与人性之光,让三个半小时的演出丰满动人。小羊圈起风了,掠过现场每一个人的心,谢幕后,香港观众在社交媒体表示,“看完《四世同堂》,老舍先生那句’我不能爱上海和天津,因为我心中有一个北平’的念头,我懂了。”
不能把扎根土壤灵魂的东西剔除得太干净
对于这部明星话剧,15年来,国家话剧院一直采用串折演出的形式,此次香港演出,段奕宏和陶虹分别出演了“说书人”以及“胖菊子”。其中段奕宏表示,此次虽然是他首次跟随剧院来香港演出,但并不担心香港观众对于普通话的接受会有困难,“京港交流的密度和频率都在增长,香港也有着很强的文化包容性。我们的创作强调的是土壤性,《四世同堂》虽然扎根北京,但我们不能把扎根土壤灵魂的东西剔除得太干净,对一方土壤文化的接受一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,而我们也要坚持这种土壤性的创作和文化灵魂的传承与传递。”陶虹则表示:“演了15年,每次我都在调整自己的表演,演员和观众之间情感的传递是在剧场中最有魅力的时刻,所以我一直深爱着舞台。”
采用“新现实主义”手法立体还原民国时期衣、食、住、行的社会风貌,展开抗战中北平生活画卷的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、导演田沁鑫称,“希望香港的观众能够通过观看《四世同堂》,更加了解这段长达14年、值得每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,唤起大家对历史的思考,对民族精神的认同。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的奋斗历程,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。”
据悉,除香港站演出外,这个7月,《四世同堂》还将在上海、合肥两地演出,其中7月17日—19日将作为“国话上海演出季”的开幕大戏登台,而7月25日、26日将在合肥参与“为人民绽放——国家艺术基金优秀剧目展演”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
编辑/周超兴泊证券
旺鼎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